市民参加探亲访友、聚餐聚会等活动时,切勿酒驾、醉驾,如若发现客车超员载客及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,应及时制止或通过电话、短信向交警部门举报。
相关链接春运大幕今日拉开今年日照春运5个不一样本报讯(记者 夏宗伟)2018年春运自2月1日开始至3月12日结束,共计40天。优化了窗口设置,火车站设置3台自动取票机、5台自动售取票机。
春运期间,农村地区节日气氛浓厚,大量务工人员返乡,探亲访友、庙会集市、乡村旅游等出行需求明显高于平日,农村客流量继续保持高位。今年日照火车站春运形势如何,预计客流高峰在什么时候,车次有什么变动情况,车票预售期时间规定,购票需要的注意事项以及火车站提供了哪些服务措施?本报为您详细解读。维稳方面,在环保、客货运、出租车等领域维护稳定工作压力大。据调查,人民群众对今年春运服务中的换乘衔接、网络购票、候乘环境、咨询投诉、高速公路拥堵联动快速处置等5个方面诉求更高。重病患者和特殊困难的旅客预约服务启动12306服务电话承接预约服务,承接提前预约服务,实现重点旅客购票识别、进站识别、剪票识别、乘车识别的全程服务链接。
同时,提供遗失品寻找服务等内容,确保春运期间,为旅客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乘车环境,实现平安春运、有序春运、温馨春运,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工作理念。1月31日,记者从日照火车站了解到,日照火车站预计将发送旅客13.3万人,日均发送0.33万人,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就此开始。《三国志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《杨家将》《呼家将》……92岁的他,还能清晰记得三言二拍的五本书名,走到哪都捎着书,下坡干活捎着,出门溜弯也得捎着。
你又待去拿报纸?今天不是星期天?没有报纸。今天星期一呢,谁说没有?戴建华一边扣好衣服,一手就开了门。老人还专门打开一本《红色记忆·重走长征路》专题:最上面是从《日照日报》剪下来的一小本《长征组歌故事梗概》,共十篇,下面是一篇关于长征的旧闻,然后才是《红色记忆·重走长征路》的19站专题报道和总结篇。报社组织得好啊,晨刊的记者想得真周到,还把当年毛主席走过的长征路,重走了一遍,真好啊,你看,这是第一站,这是第二站……记者看到,所有的剪报,其实都是版报本儿报。
战乱年代里,他的学业不得不中止。和报纸放在一起的,还有一个封面用透明胶贴起来的一本发黄的《新华字典》,遇上不认识的字,我就查字典,看报纸还让我学了很多生字呢
今天星期一呢,谁说没有?戴建华一边扣好衣服,一手就开了门。这一张报纸,我得看一天。这一份晨刊,我们一大家子都看。先生是夏家村的夏仞天,在这位先生的教导下,戴建华读完了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家诗》《千字文》等,认识了许多字。
下了船,戴建华最大的爱好是看古书。那时的党员没有预备期,填表就入党,我那会已经考验了好几年了。抗战胜利后,戴建华在村里工作,和村干部、党员一起秘密开会,根据上级部署带领村民继续革命,抓好生产。没有报纸看的日子,戴建华就借书看,看哪有本书,也得找来看看,只要是带字的,他都得拿来瞅瞅。
战乱年代里,他的学业不得不中止。扶着扶手,戴建华有些艰难地一步一挪地下楼,在大机帆船上出海18年,他的两个膝盖都有严重的关节炎,走路很吃力,上下楼就更不必说了。
有什么事想不清楚了,我再翻开找找复习一遍。周末,没有新晨刊的日子,戴建华就在家翻看他的剪报,都看过多少遍了?按天介看。
戴建华从一摞报纸后一手扶着眼镜,一边抬起头。和报纸放在一起的,还有一个封面用透明胶贴起来的一本发黄的《新华字典》,遇上不认识的字,我就查字典,看报纸还让我学了很多生字呢。新的旧的,那不都是文化?这记性也不好了,多看几遍还记得清。要是哪天不看报纸,就像没有魂儿似的。自从十年前,石臼街道办事处给他这位建国前的老党员订了一份《黄海晨刊》之后,十年中,每个工作日的早上,他像上班一样,准时去取报纸。(记者 谢岩 冷炳豪)。
每天早上,戴建华到万平社区物业办公室去取报纸,八点刚过就出门,从住宅楼到物业办公室,二三百米的距离,他拖着病腿得走二十来分钟,《黄海晨刊》一般都是八点半一上班就送到了。一拿到晨刊,他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赶——这一来一去,光是拿报纸就得耗去一两个钟头。
他在当时的文化馆办了借阅证,经常去借书。1962年,全国正处于困难时期,他待命回家搞生产,当了生产队队长,当时都是有手续的,说是经济好转就复职,可是1966年来了文革,这事就耽搁下来。
我按栏目顺序排起来,整版的文章更不能剪了。组织上怎么说那就怎么办,我就上了咱村的大机帆船。
土生土长的石臼街道戴家村人,抗战爆发那年,戴建华11岁,刚上学就丧父,之后和妹妹、母亲一起跟着叔叔一家生活。16岁,叔叔把他送进私塾学了一年。一份晨刊,在这一家十余人手中传递。老人颤巍巍地从沙发旁的架子上找出那张印着2018订报公益广告的晨刊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报。
看到老伴坐到身边来,他孩子一般地笑了,来,坐好,我给你念上一段。提起晨刊的记者,戴建华耳熟能详,冷炳豪、管玉杰,还有林桂波……就是晨刊上这句话呀,一天不吃肉,也得看晨刊。
老人还专门打开一本《红色记忆·重走长征路》专题:最上面是从《日照日报》剪下来的一小本《长征组歌故事梗概》,共十篇,下面是一篇关于长征的旧闻,然后才是《红色记忆·重走长征路》的19站专题报道和总结篇。天天早晨啃报纸,戴建华说,每天早晨都等着《大众日报》和《人民日报》,来了报纸,就在写报告写材料的空闲时间抓紧看,若是哪天《人民日报》有社论,那是全体党员都要学习的。
这份晨刊,是党给我的最好礼物。你拾掇吧,我得上物业办公室去。
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剪报上,正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庞。也有晚的时候,有时候,我得坐那儿等到十点半。《三国志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《杨家将》《呼家将》……92岁的他,还能清晰记得三言二拍的五本书名,走到哪都捎着书,下坡干活捎着,出门溜弯也得捎着。摊满桌子的剪报,并不是全部,老人的剪报总计达到上万份。
又是一个周一,92岁的戴建华做好饭,和88岁的老伴吃完,就准备往外走。他把文章按自己的归类收好,过一段时间,就从报眉处用针穿孔,再引线装订起来。
然后,老人从卧室里抱出一摞摞的晨刊剪报,这是《午夜读书记》的专辑,这是赵德发的《人类世》……这是民国的,这是晚清的,对了,我还喜欢看旧闻,看着那些老事儿,真好。2007年起,石臼街道办事处给街道内的建国前老党员各订了一份《黄海晨刊》,戴建华从此找到了知音。
有司法方面的事儿,我就拿给大外孙子,他学法律……老人有三个儿子,两个女儿,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。二女儿高中毕业,有健康、卫生方面的文章,我就拿给她。